近日,一则大一新生将自己军训后的脏衣服打包寄回家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无独有偶,从2005年,类似的新闻就屡见报端,先是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将脏衣服打包寄回家,而后又有《学校不能天天洗澡 男生选择退学》;2009年,当时在浙江工业大学读大三的刘某,被媒体披露,他从大一时就经常把脏衣服寄回家洗;更有甚者,“大一女生快递一包内衣和7双袜子让奶奶洗”的报道更是让人大跌眼球……诸多本不应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自立能力的质疑甚至批评:这样的大学生能才能吗?这样的大学生能成什么样的才呢?
当前的大学生自立能力真的下降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上述引发质疑的例子仅是个案,并不代表广大大学生群体,不具有普遍性。敢于创新、负有担当,好学上进、积极健康仍然是当前大学生的主流表现。其次,上述现象虽是个案,但是有增多的趋势,必须引起广大大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深思。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然而,当前发生在大学生群体里诸多自立能力欠缺的现象确实令人咂舌,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文化共识,更是渗透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行为自觉。可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行为表现与社会期待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为什么担负祖国未来发展重任的大学生能够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于父母、亲人?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成长环境与自我认识之间的错位。当前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是在“两代、四家”甚至更多亲人的关注下成长起来,如众星捧月般的单向疼爱方式,造成了大学生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认为父母、亲人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都是应当的,而自己并不需要为此而感激、感动、感恩,在这样的自我定位下,把脏衣服打包寄回家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二,多元价值观影响与个体价值观偏向。尽管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不能否认,少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思想上消极化、自私化、功利化,行为上乖僻、偏激,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的喜好能否得到满足为准则,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第三,自立意识欠缺。作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洗衣服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行为,而如此多的成年大学生却不以为然,他们并非不具备自立能力,而是缺乏自立意识。大学生不会洗衣服吗?当然不是,但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呢?原因是缺乏自我服务意识没有自立自强的精神追求。在校园里曾经见到一对大学生恋人坐在湖边的石凳上,男生在轻轻地给女生捶背,女生在惬意地享受恋人的照顾。作为一名学生工作者,见此景象,便下意识地走上前去问了男孩子一个问题,“你在家给你的父母捶过背吗?”,男生顿时脸涨得通红,“没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懂得照顾女朋友的男生竟然从未想过要去照顾父母,甚至于连自己还需要父母的照顾。我们不能说这位男生缺乏自立能力,只是他缺乏了一种意识。
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如果越来越多地不能自立,何谈将来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如何担当起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感恩、知回报,讲责任、讲奉献,知荣辱、讲文明是“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勇于奉献、敢于担当是“才”。而要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想自立、能自立是一个道德和能力的底线。“能自立”才是成人的底线,也是成才的底线,更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