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团工作 > 团学工作 > 正文

学分制下高校隐形教育育人功能的探索

作者:   时间:2014-02-27   点击数:
     20世纪末以来,学分制模式在我国高校广泛推行,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因材施教的理念得到较好实施,但与此同时,班集体概念的弱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下移,给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1]。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使原有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学校德育中,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自主、和谐的德育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教育环境下,隐性教育更具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分制下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性,重视多渠道的隐形教育,切实进行改革。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对传统的德育教育进行反思,对隐性教育的载体及育人功能作进一步探究。

   一、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很有必要正视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可能或已经带来的种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1)对传统德育“高度权威化”和“社会中心观”的挑战。学分制肯定学生自我价值,允许多种价值观共存,这也将对传统价值观教育构成挑战;(2)对传统德育视野的挑战。学分制使学生的道德视野更加广阔,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以全球伦理价值观念来认识学分制下的大学德育;(3)对传统德育管理观的挑战。学分制下学生不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4)对传统德育方式和机制的挑战。学分制的实施使以班级为基础,借助班级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将面临挑战,在德育途径上必须改革班主任和辅导员设置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5)对德育师资素质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果德育教师不能及时对德育内容、方法等进行改革,高校德育就有可能被大学生疏远甚至抛弃[3]

   二、隐形教育的特征

   隐形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它是指在思想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以比较隐蔽的形式教育[4]。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的内容具有渗透性。隐形教育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因而能做到入耳、入眼、入脑,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5];(2)教育过程具有隐蔽性。隐性教育要依附于、渗透到、潜藏在其他物体或活动之中,不能单独存在;(3)教育的手段具有间接性。隐形教育往往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细致入微的“溶情”工作,通过“旁敲侧击”间接达到教育目的;(4)教育的维度具有超时空性。隐形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超越时空局限,达到多维度的科学结合,不仅可以使教育者随时随地开展这种教育活动,也是被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6];(5)教育的效果具有长效性。由于隐形教育目标和过程的隐蔽性,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就使得它只能是以诱导、感染、熏陶等方式产生影响,这就难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需要经历长期的教育过程[7];(6)育人的氛围具有和谐性。由于隐形教育没有强制性,可以使师生双方心理过程比较顺畅,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潜意识里的反感,利于形成比较和谐的氛围。

   三、学分制下高校隐形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1)教师人格的示范育人功能。高尚的人格是教师“育人”必备的本领和才能,是为人师表必须的修养和精神,更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产生教育效应的源泉所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影响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人格和道德水准对学生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身上所体现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会远远超过教师所传授知识的份量。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努力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教学能力、崇高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现出来的,这需要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能让学生们感受得到。所以,广大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培养人格魅力,用真挚的情感去和学生们交流,从而感化和教育他们[8]。但是,在高校中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一定的判断能力,他们对榜样的要求更高,高校教师不一定都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典范榜样。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力量。

   (2)校园文化的熏陶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为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还应发扬学校自身的优良传统,设计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榜样,激励先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和校风。高校要还制订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其具体实施[9]。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广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这一隐形教育的载体去影响他们[10]。只要善加引导,精心指导,就能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受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生品位,自觉追求真善美,从而铸就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新一代大学生。

   (3)校园环境的美化育人功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隐形教育的最大载体是校园环境,大学生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园内,校园环境的优劣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行为学家罗杰·巴克曾说过:“环境对激发和形成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8]。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独特的作用,幽雅的环境对人会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水平,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校园环境承载了学校成员的智慧、力量和精神。校园环境应典雅优美,舒适怡人,建筑布局合理。校园内应清洁明快,在这优美的环境里每个人将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激发人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起到了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规范行为,催人奋进的作用[10]

   (4)校园网络的隐形育人功能。互联网的发展为隐形教育提供了绝好的载体,这一载体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拓宽和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渠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和定型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将大大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校园网络也更多地承载了隐形育人的功能,实施这种育人功能,就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技术监控手段,完善网络法规;要保证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实现网上互动、师生对话、同学交流等多位一体的交流活动,这样保证了信息畅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校园网要方便、快捷,网上内容要及时更新,网页设计要优美,板块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健康活泼,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服务性于一体。这样,就会吸引大学生更多地上校园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网络的隐形教育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工作者应本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长远规划,统一部署,立足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力度,主动占领网络阵地[9]

 

版权所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华北路(东校区) 

书记信箱:383129834@qq.com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