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传
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团工作 > 理论宣传 > 正文

从“举家要饭”到齐奔小康——宁夏包产到户第一镇的今与昔

作者:   时间:2018-09-21   点击数:

新华社银川9月13日电题:从“举家要饭”到齐奔小康——宁夏包产到户第一镇的今与昔

新华社记者 何晨阳

位于六盘山西侧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远近闻名的“要饭乡”。为求生存,这里率先搞起包产到户改革。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张易镇主动作为,因地制宜走出一条脱贫富民路。

改革甩掉“要饭乡”

40多年前,一到芒种时节,张易公社的社员们便三五成群一路步行到甘肃、陕西和宁夏北部等地乞讨,最多时出去1000多人,“张易乞丐”的标签让当地名闻西北。

“当时十年九旱,再加上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吃饭成了大问题,1977年全公社人均粮食占有量才100多斤,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元。”在张易镇上滩村当了15年村支书、如今已76岁的曹汉丕说,受生活所迫,不少村民举家出去乞讨。

困则思变。1978年春天,张易公社上滩大队中山生产队5位农民签下包产到户的“保密协定”。

“协定签署后不久就烧掉了,因为怕被发现,弄不好要坐牢。”五人之一的赵丕条回忆说,当时中山生产队有22户、180人左右,签下协定后,队里开了大会,将35亩马铃薯地承包给农户。

“没想到当年雨水也帮忙,马铃薯大获丰收,大家按承包标准交完后人均还分了180公斤。”72岁的赵丕条说,饿的问题一下子缓解了。

中山生产队尝到“甜头”后,张易镇的上滩、毛庄等4个生产大队也陆续改革,到1979年春天,整个张易公社的土地全部实行包产到户。

固原市委党校教授牛廷伟说,中山生产队不经意间拉开了宁夏农村改革的大幕,张易的这一探索迅速在多地推开。

脱贫路上要致富

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暖阳,让张易镇群众的米袋粮仓进一步丰盈。但这里虽一夜跨过温饱线,却多年没过富裕坎。

一组数据令人揪心:张易镇下辖的15个行政村全部为贫困村,其中,4个为深度贫困村。全镇共有贫困人口4457户、1.73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1.1%。

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和系列精准扶贫组合拳,让张易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大店村,曾是张易镇最贫困的村之一。“虽说都能吃饱肚子,但就是致富难,大家致富愿望都很强烈,我们想了好多办法,可就是富不起来。”大店村村支书赵武说。

自从来了扶贫工作队,村里有了大变化。“现在养土蜂蜜、养牛、散养土鸡等都成了致富产业,2016年,我们村脱贫销号了。”赵武说,2017年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00多元,村民进城逛街腰板都直了。

脱贫路上,张易镇探索的群众自选产业扶贫项目、政府验收后补贴的产业扶贫模式,还在固原市一些地方得到推广。

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能享受不少优惠,但张易人绝不多占。张易镇田堡村村民宋宝祥,靠扶贫贷款养牛脱贫后,主动找村干部要求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国家帮我脱了贫,日子好了还占着名额,不好意思。”他说。

“目前还有1502户5511人没有脱贫,占全镇总人口的13%,虽然贫困面依然不小,但我们有信心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张易镇党委书记田玉铭说,张易人身上有一股劲,那就是敢于革新,我们有信心啃下脱贫硬骨头。

乡村振兴有盼头

以前,张易人都是往外走谋生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35岁的张易镇陈沟村村民樊小勇,2001年中专毕业后到上海务工,几年前返乡流转土地种芍药,如今已是致富带头人。“我刚回来时全村只有1个年轻人,现在乡村振兴力度越来越大,回来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樊小勇说,山里没大城市繁华,却是干事业的地方。“乡村振兴,点子多路子活的年轻人是中坚力量,他们返乡创业,一方面说明张易镇的硬件、软件都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张易镇镇长魏钊说,现在,各村都有不少樊小勇这样的致富带头人。

张易镇的扶贫成绩单令人振奋:2017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1元,同比增长10.8%;贫困人口占比由41.4%降至13%;至今已有830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驻村“第一书记”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镇上通往固原市区的道路正在改造升级,路修好了,大家致富的路子会更宽。”张易镇党委副书记范亚宁说,说不定有一天,张易会因“小康镇”而名扬西北。

版权所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华北路(东校区) 

书记信箱:383129834@qq.com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