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活动
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员活动 > 正文

管理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学思想,颂英烈”之革命英雄韦拔群

作者:   时间:2024-01-14   点击数:

为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精神,以激励党员同志在新时代中担负起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管理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开展“学思想,颂英烈”系列活动,通过讲述红色革命故事,发扬红色精神,从而引导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本次介绍的革命英雄是:韦拔群 介绍人:周旭

韦拔群(1894年2月6日 [7]-1932年10月19日),广西东兰人,壮族,曾用名韦秉吉、韦秉乾、韦萃 。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卓越的农民运动领导人 、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领导者之一。

1894年2月6日出生于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的一个壮族家庭 。早年就读于广西法政学堂。

1916年初在贵州入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参加了护国战争。后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到黔军任参谋。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1920年离开黔军到广州加入“改造广西同志会”,次年回东兰从事农民运动,先后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后称农民自治会)和“国民自卫军”(后称农民自卫军),把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逐渐结合起来。

1923年夏秋指挥农军三打东兰县城,赶跑县知事和团总。

1925年初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回东兰继续从事农民运动,主办农讲所,培养骨干,发展农会和农民武装,把农民运动推向整个右江地区。

1926年领导成立东兰县革命委员会,任主任,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仍在当地坚持武装斗争。

1929年12月,韦拔群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右江苏区,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3纵队司令员。正当右江苏区和新生的红色政权不断巩固之时,红7军奉命开赴中央苏区。

1930年10月,红7军集中在广西河池整编,把原来的3个纵队改编为3个师,韦拔群任第21师师长,率部留守右江苏区。他坚决服从党的决定,并把第21师1000多名精壮官兵补充到即将远征的两个主力师,表现出以全局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红7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后,韦拔群带领百余人回到右江,投入到坚持苏区的斗争。他把东兰、凤山、都安等县的地方武装共2000多人补充到主力部队,使第21师迅速扩充到4个团和2个独立营,使右江地区又有了坚持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

1931年春到11月,桂系军阀白崇禧指挥数千国民党军队,对右江苏区进行了2次大规模“围剿”。韦拔群指挥根据地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

1932年8月,白崇禧坐镇东兰,指挥国民党军近万人,在当地民团的配合下,对右江根据地的中心——东兰县西山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围剿。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敌情,韦拔群毫不畏惧,从容对敌,指挥根据地军民给进犯的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白崇禧见军事“围剿”没有奏效,就一面增加兵力,一面在革命阵营内部收买意志薄弱者,企图暗杀韦拔群。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韦拔群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家20人,有10多人包括他的儿子韦述宗惨遭敌人杀害。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坚定地说:革命者要不怕难,不怕死,坚决为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

1932年10月19日凌晨,韦拔群被叛徒杀害于广西东兰赏茶洞(现巴马瑶族自治县香刷洞),时年38岁 。

韦拔群的殉国,不仅是为抗战树立楷模,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民族至大至刚的气节和精神这种生死不苟、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乃是抗日战争所需要的宝贵精神,尤其是在抗战接近胜利而艰危过于往常时,更需要这种精神。不动摇、不妥协地来咬紧牙根,牺牲一切,以渡过中华民族解放之最后一段的艰苦行程。青年是支柱和希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提出殷勤期望。这些期望不仅饱含着对我们当代青年的重视和关爱,更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也意味着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版权所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华北路(东校区) 

书记信箱:383129834@qq.com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