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与指导

大学生“压力山大”为哪般?

作者:   时间:2013-05-27   点击数:

  “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大学生本应朝气蓬勃,然而最近这条流行于网上的“段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挂在嘴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就业、考研和人际关系,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心病”。

  就业:贯穿大学生涯的“主题”

  “我差不多从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焦虑就业,现在还差一个月就毕业了,工作还没着落。”面对记者,就读于青海大学的小伙子黄强一脸无奈。

  2012年9月,黄强和同级学生一道,将生活调整到了“求职模式”。“求职的这大半年,每个月开销都在1500元以上,之前的积蓄都快花光了。”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黄的期望值一天一天降低:去年10月,留西宁,每月2000元;今年1月,留西宁,每月1500元;4月,去哪都行,每月1500元;5月,有个工作就行……

  黄强的经历绝非个案,据报道,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空前的69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9万人,比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口还要多,因此2013年被众多大学生戏称为“最难就业年”,其中外语、法律、经济、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就业尤其困难。

  “高校很多专业设置和招生都带有盲目性,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做出调整。另外高校现有培养模式滞后,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对接。”供职于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多年的王老师说。

  考研:提升自我还是逃避现实

  每天清晨不到7点,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的大三学生李莉准时起床,背起书包向自习室走去。“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我就准备考研,已经坚持快一年了。”李莉说。

  李莉自小性格活泼,爱好广泛,大一时曾参加多个社团。“在考研复习的时间里,基本就没怎么玩了,毕竟兴趣不能当饭吃。现在就业没优势,还是想考重点大学研究生。”

  和李莉有同样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在今年年初落幕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报考人数超过180万,创历年之最。

  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读研的首要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占34%,而“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仅占9%。

  在不久前共青团广州市委、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中,有13.4%的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长期有较大压力,至今感到焦虑等不良情绪,不能排解”。而在同一调查中,只有4.9%的大专生、6.2%的本科生和6.9%的博士生持类似观点。

  除就业等压力外,研究生在校期间,基本都已接近婚育年龄,是否选择在校期间结婚生子,成为了一个难题。“现在求职,已育比已婚有优势,已婚比单身有优势,可是读研期间的经济状况和心理状况,生个孩子确实太仓促。”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杨英说。

  人际关系:同窗间无法承受之轻

  今年以来,在多所高校相继爆出同学间因琐事不和,最终导致极端行为的恶性事件,被网友怒斥“同窗共读,相煎何急”。更有毕业多年的网友戏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多谢当年不杀之恩。”

  据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的调查显示,对目前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除学业和就业外,人际关系已成为其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该中心进行咨询的学生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因为与室友、同学之间的关系有问题,个别甚至由于压力过大出现了心理扭曲。

  今年年初,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仅43%的学生认为室友关系“基本正常”,有36%的受访者认为,成功标准单一化、拜金化是导致在校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增大的主因。

  据北京某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员廖女士介绍,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已愈发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心病”。“最近两三年,找我心理咨询的学生中,抱怨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导致在同学中抬不起头的、抱怨没钱给女朋友买礼物的、抱怨没钱和同学出去吃喝的至少占四分之一。有的甚至因为害怕被人看不起,不让身在农村的父母来学校探望。”廖女士说。

  廖女士认为,近年来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调控能力培养,一直是校园管理中的短板,导致学生心理抗压能力普遍较弱,且虚荣心较重。最近几年高校生源的逐年减少,已经开始“倒逼”高校建设将重点从规模转移到质量。“这是危机更是契机,是高校下大力气抓学生心理建设,从而真正实现其育人目标的契机。”廖女士说。

版权所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华北路(东校区) 

书记信箱:383129834@qq.com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