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Words”到“Worlds”——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口语教学的价值重构
管理学院旅游教研室 徐昀智老师
一、溯流追源:教育基因与专业积淀的双重滋养
我的教育理念根植于家庭熏陶与跨文化专业背景的深厚土壤。生长于三代教师世家,教育于我而言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祖父常将课堂比作“灵魂的对话”,母亲则坚信“教学是师生共赴的修行”,这些朴素的教育哲学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我的职业底色。
本科阶段就读于东北财经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这段经历为我搭建起独特的“双轨制”认知框架。课堂上,既有国内学者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深度剖析,又有外籍教师带来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案例研讨,让我深刻体会到旅游行业的全球化属性与本土化需求的辩证关系。而在昆士兰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更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解码与价值传递的载体。一个简单的“问候语”翻译背后,需要兼顾语言准确性、文化适配性与情感共鸣度——这种跨界思维的淬炼,为后来的口语教学埋下伏笔。
二、知行合一:教学相长的生态重构
工作之初,面对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开始重新审视语言教育的本质。旅游管理专业的口语教学,不应是孤立的语言训练,而应成为连接专业知识、行业需求与文化理解的枢纽。这种认知促使我构建起“以专业场景为横轴,以语言技能为纵轴,以文化认知为竖轴”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在《酒店口语实训》课程中,我尝试将客房预订场景拆解为文化认知训练模块:当美国客人要求提前入住时,如何解释中式酒店特有的保洁流程?面对中东客人的特殊饮食需求,怎样用恰当语言沟通解决方案?这种将行业场景与文化认知熔于一炉的教学方式,倒逼教学重心从语言形式转向交际效能,使语言训练成为专业能力的有机组成。
课程思政的融入在语言课堂上也应呈现出独特的专业形态。在《导游口语实训》课程中,我会主动比较国内外景点讲解的叙事逻辑,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表达,中国视角”的解说框架,培养学生的文化转译能力。通过布置“用英语讲解家乡景区”的创意作业,学生能够自主研究景区的文化特质,并将其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素材。这种教学策略使语言课堂成为文化自信的培养皿,学生在掌握专业术语的同时,建立起中华文化对外表达的元认知,更有效的汲取文化力量。
此外,在教学方法上,我也严格遵循“听读导入,口语为本”的教学原则,紧贴学生的特性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以情景模拟为主要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并重点推动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实现“了解——理解——应用”的转变,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三、笃行致远:教育未来的多维想象
数字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塑教育生态,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让语言教学面临历史性转折。在这场变革中,我始终秉持“技术为舟、人文为舵”的理念,探索“人机协同”的智慧化教学路径。当人工智能掀起教育界的激烈争论时,我的课堂正悄然进行着一场静默革命——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AI“虚拟导师”正式加入课堂,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全场景的沉浸式训练,使学生的跨文化应变能力如春笋般拔节生长。
然而,技术的狂飙突进从未动摇我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在“投诉处理”的教学实践中,人工智能固然能迅速生成精准的标准化应答模板,但我始终致力于培育那些超越程序逻辑的人文温度。一个教学案例令我记忆犹新,某学生在处理“美国家庭三代同游房间分配纠纷”时,AI因其流程规范、语法精准给出良好反馈,但我发现,该学生仅仅在机械复述着“根据酒店政策”的话术,忽视了“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当客人强调,8岁的儿子需要连通房确保安全时,学生仅仅在生硬的背诵着应急预案,全然未觉自己使用的陈述句态(We can’t...)已将沟通推向对立模式。
这场教学危机催生了后续教学过程中的“共情语法”改革。我带领学生拆解《迪士尼服务守则》中“Yes,and...”的金句结构,将虚拟语气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润滑剂,用“Would you allow us to...”替代生硬的“We can’t...”,以“Could we explore...”开启协商空间。在后续的情境演练中,学生将“We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necting rooms for family safety and let’s co-create a solution.”作为对话锚点,主动挖掘语言中的情感密码,有效掌握了人文温度在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与展望
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起点回望,旅游管理专业的口语教学正经历从“工具语言”到“价值媒介”的范式转型。未来的教育者需要兼具文化转译力、技术驾驭力与价值引领力——既要能在“Z世代”与“银发旅游”的碰撞中搭建代际认知桥梁,也要在元宇宙与具身认知的交汇处重构学习体验,更要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张力间培育中国底色的国际沟通者。
每当看到学生用英语向外国游客讲述龙门石窟的千年故事,或是听说毕业生在度假村成功调解文化冲突,我便想起家人的教诲:“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当瞥见学生眼中跃动的求知之光,便知每一步跋涉都值得全力以赴。教育的终极魔法,或许正在于唤醒每个灵魂中沉睡的文明使者,让他们在跨文化交流的星河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