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师发展 >> 正文

杏坛论教·课堂新篇 樊慈:经管薪火——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共创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5-28 [来源]: [浏览次数]:

工商管理教育的二十年嬗变: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共创的实践与思考

管理学院工商教研室 樊慈教授

站在讲台二十年,我见证了工商管理教育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培养的深刻转型,亲历了数字化浪潮对传统课堂的颠覆重构。从最初执着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到如今追求于课堂生态的创造性,这场跨越二十载的教育实践,恰如企业战略转型的缩影——既要守住管理学的理论根基,又要拥抱时代变革的创新动能。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而工商管理教育的独特使命,在于培养既能洞察商业规律又能引领产业变革的未来领袖。

一、教学方法的范式转移:从单向输出到多维共创

2004年初登讲台时,工商管理课堂仍沿袭着“教材+板书+讲授”的经典模式。彼时,《管理学原理》的课堂常被分割为“泰勒科学管理四原则”“法约尔管理五职能”等知识点模块,考核标准是学生对理论框架的记忆精度。这种“知识集装箱”式的教学虽能构建系统认知,却难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转折发生在2011年参加兄弟院校承办的教学会议,其中半天的日程是观摩精品课,正好是他们精品课老师,省级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在上《管理学》课程,老师指导学生对SWOT分析工具的创造性运用令我震撼——他们将波特五力模型与互联网商业模式结合,提出了“动态竞争生态分析矩阵”,学生的那种青春的活跃,跳动的思维,让我意识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必须突破静态知识传递,转向动态能力建构,不然你的课堂会成为让学生厌弃的“沉默”课堂。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数字化转型的催化下,课堂逐渐演变为“虚实融合的认知工坊”。2020年疫情期间直至现在,我们致力于课程模式重构:课前通过超星平台推送课件、案例视频、学习任务,课中利用各种数字化小工具共创课堂,课后借助AI助教进行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与引导学生复习与知识拓展,虽使用效果和推广需进一步优化,但这种“数字孪生课堂”还是让我和我的课堂突破了时空限制,也通过行为数据分析向教学过程的精准优化迈进了一步。

案例教学法的深化演进尤其值得关注。从早期引进哈佛经典案例,到更多本土化教学案例,再到现在创设“剧本杀式沉浸案例”,教学场景的戏剧化转变重构了学习体验。在《人员培训与开发》课程中,我曾组织学生将“孤岛逃生”“劳资纠纷案例”改编剧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度体验。这种“具身认知”教学法使知识留存率更是大大提升,更有小组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将劳动合同法精准解读,展现出超越课本的管理思维和实践智慧,让我在那一刻才意识到:学生,真的才应该是课堂的主角,而不是列席者、旁听者!

二、教育生态的重构:产教融合与思政浸润的双向赋能

产教融合已从教学补充升维为育人内核。2014年机会偶然,我在某咨询公司做培训,了解到他们刚接了一个公司的培训项目,经协商,我拿到了这个公司的培训需求、培训预算、预期培训效果等材料,本想着让学生接触行业实践练练手即可,没想到学生热情高涨很是用心,做的培训计划书加以调整细化竟被采用,学生备受鼓舞的同时我也感慨颇多:原来学生不是不想学,是他们不想学“冰冷的、死记硬背”的东西,从那以后我力图将我的行业实践及我身边企业朋友的资源带进课堂,使我的课堂更接近企业真实,虽然时时对课堂也有无力感,但总归让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不一样的观感和体现,也能提升老师的幸福感。

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开辟了价值引领新路径。说句实话,我原来不理解,在课程思政初起时,总觉得它是虚无缥缈的。后来一个毕业了10余年的学生回来看我说,樊老师,你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激励了我10年,让我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挺了过来,我懵了,什么话呢---“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那一刻,我理解了,原来身为人师者,真的可以做到“用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于是后来我在《管理学》课程设计中,我们创设了“商业决策道德推演”模型:通过蒙牛乳业供应链危机、鸿星尔克慈善捐赠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用“三重底线理论”解构企业社会责任;更将《那年花好月正圆》秦商票号的管理智慧、张謇实业救国的事迹转化为课程模块,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树立商业向善的价值取向。这种“盐溶于水”的思政渗透,让学生灵魂触动,为之动容,重塑人生价值。

数字化转型催生的教育新形态,正在重塑师生的认知边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AI工具助力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确实也让我们更快捷便利。但有趣的是,当我的学生《薪酬管理》课程中利用ChatGPT生成市场薪酬调查报告时,反而更深入地理解了数据分析的局限性——机器可以快速整理数据规律,但商业洞察永远需要人文关怀的温度。学生说:老师,机器是冰的,人是暖的,这大概就是我们作为未来的管理者要崇尚追求的吧。这话从治学严谨的角度理解,这是“人机协同”的教学实践,恰恰印证了工商管理的本质:科学精神与艺术思维的辩证统一。但我更愿意理解:学生,包括我在内,也会较之以前更能理解我们管理学院的那句:让管理学院成为受人尊重的管理学院。

三、未来教育的进路:在守正创新中培育数智商科新物种

面对AI技术对管理教育的冲击,我们需要在三个维度构筑护城河:首先是“不可替代的具身认知”,通过情景模拟、沙盘推演等实践环节,培养算法无法复制的情境决策能力;其次是“批判性思维淬炼”,在案例讨论中设置认知冲突,训练学生识别数据陷阱、突破思维定势;最后是“价值观塑造”,在元宇宙虚拟董事会等新型场景中,植入可持续发展、商业伦理等核心价值元素。

跨学科融合正在打开管理教育的新视界。近年来,我们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大数据课程共建,开设《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探索技术赋能的管理模式创新。这种“管理+技术”的课程嫁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T型知识结构,师角色的转型比技术应用更具挑战性。从“知识权威”到“学习设计师”的转变,要求我们老师既要深耕业务知识学术前沿,又要掌握教学设计、技术工具、心理咨询等多元技能。在上课时我常采用“苏格拉底式追问法”——不直接解答学生疑问,而是通过连续发问引导其自主构建分析框架。这种“退居幕后”的教学策略,反而激发了学生惊人的创造力,我想这也许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和收获。

站在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坐标上回望,那些在案例讨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在产教融合中碰撞的实践智慧,在技术变革中孕育的教学创新,都凝结成工商管理教育者的精神徽章。未来的教育图景必将更加波澜壮阔——当虚拟现实技术能完美模拟董事会决策时,我们更要守护好教室里的思想交锋;当算法可以自动生成商业计划书时,我们仍需培育学生心中的企业家精神。这或许就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永恒魅力:在商业逻辑与人文价值的交织中,点亮每一颗渴望改变世界的年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