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长明:从粉笔到云端的教育守望
管理学院物流教研室 朱杰堂教授
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从教四十年的我,亲历了时代变迁,也见证了教师角色的深刻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粉笔加黑板,到如今的智慧教室与数字资源;从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到如今强调“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协同育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做一名“好老师”已经不仅仅是讲好一门课,更是一种全面责任的体现。我将从“师德为先、教学为本、科研赋能、改革创新、服务学生”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与体会。
一、师德为先: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从教以来始终坚守的信条。尤其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学生思想更加开放的背景下,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好老师首先是有理想信念的人,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讲授经济管理与统计知识的同时,我始终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于课堂内外。许多学生在多年后告诉我,他们受益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做人的态度和面对社会挑战的信心。这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核心在“人”,师德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基础。
二、教学为本:讲好一门课是基本功
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讲好一门课既是职责也是能力的体现。统计学作为一门既基础又逻辑性强的课程,常被学生认为枯燥、难懂。为了改变这一印象,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统计方法应用到真实经济问题中,让学生“用得上、学得会”。
此外,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不断打磨。每一次课程更新,我都重写教案、重新设计课堂练习。在校内教学督导中,我也多次参与指导年轻教师,把教学经验传承下去。在新时代,“做一名会讲课的老师”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尊重与担当。
三、科研赋能:用研究反哺教学内容
科研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但在“二本”高校,由于资源有限、教学任务重,许多老师面临“重教学、轻科研”的现实挑战。我的体会是:科研虽不易,但可贵之处在于“以研促教”。我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统计建模、地方经济分析、高校管理数据研究等方向的课题,并鼓励学生参与。
通过科研,教师能掌握学科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使课堂不再是“老三样”,而是富有时代感的“活课程”。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和兴趣,这对于培养未来高质量人才至关重要。
四、改革创新:适应时代的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高校教学形态。在“二本”高校,我们同样面临数字化教学转型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我主动学习信息化工具,积极参与“智慧教室”项目,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在统计教学中,我尝试引入Excel、Python、SPSS等工具,让学生不仅“会算”,还“能用”,增强其实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我也参与了学校的在线课程平台建设,推动专业课程资源向全校开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为更多学生提供便捷学习路径。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主张多元化考核方式,引入项目汇报、小组协作、数据分析报告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更真实可见。数字化不仅是手段,更是对教育理念的再造。
五、服务学生:关心成长,因材施教
真正的“好老师”,不是学生畏惧的专家,而是学生愿意倾诉、乐于接近的朋友。教学之余,我坚持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建议、考研指导与人生规划辅导。尤其是一些来自农村或家庭困难的学生,在迷茫期往往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关怀。
“因材施教”在今天尤显重要。面对“00后”“05后”学生,我努力走近他们的生活逻辑,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讲道理、讲专业、讲世界。只有理解他们,才谈得上引导他们。我的体会是:教师的关怀,是学生走出困境、重拾信心的最大力量。
回望四十年高校教师生涯,从讲台到办公室,从黑板到大屏,从纸质教材到云平台,我经历了教育改革的每一个浪潮。对我而言,做一名好老师没有标准答案,但始终离不开一颗“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的心。
如今的高校教师面临时代更高的要求,也有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既要坚守师德底线,又要主动拥抱变化;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启迪智慧;既要关注成绩,又要呵护成长。
教育无终点,育人如春风。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时代、肩上有使命,就能在中国高校这片热土上,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