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深耕教学,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管理学院旅游教研室 龚慧老师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始终恪守“教师欲授学生以一瓢饮,必先自具一桶水之储备”的职业信条。矢志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入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构建起涵盖教学全过程的闭环质量体系:从备课环节的精心设计到授课过程的动态调整,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到营造沉浸式课堂氛围,从多维知识建构到深度思维培养;继而延伸至课后反馈的精准收集、作业评价的差异化实施以及教学反思的常态化开展。每个教学单元均需经历系统性审视与精细化打磨,通过持续性教学实验、周期性成效评估及迭代性策略优化,在“深耕教学实践、恪守以生为本、追求知行合一”的育人框架下,不断探寻专业精进与教育情怀的辩证统一。
一、深耕教学:以工匠精神打造“鲜活课堂”
经济法与饮食文化概论两门课程均具有显著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属性。若拘泥于教材讲授,易使管理专业学生陷入认知困境——既缺乏法学基础又需贯通历史维度。针对这一教学挑战,本人始终秉持教育匠心理念,着力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
(一)教材活化创新
在经济法课程中,本人注重将抽象法条与典型案例深度融合。以《反垄断法律制度》章节为例,通过解析“互联网平台二选一”典型案例,组织模拟法庭辩论与角色推演,引导学生在法律适用与商业伦理的思辨中实现知识转化。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则突破教材框架,将八大菜系置于社会变迁与地域文化语境中,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孔府菜“天长地久”制作技艺等非遗案例,设计“地域饮食文化认同”主题研讨,使静态知识转化为实践认知。
(二)学科前沿融合
定期研读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及数字经济领域学术成果,将数据确权、算法合规等前沿议题融入经济法教学,同时遴选《今日说法》中具现实关联性的案例构建教学情境。饮食文化课程则聚焦食品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预制菜产业链分析、生态饮食模式探讨等专题,建立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认知桥梁。
(三)教学模式革新
构建问题导向式教学矩阵,以企业法律制度章节为例,通过“何为法人企业”“法人企业与非法人企业的核心区别”等递进式问题链设计,驱动学生通过小组研讨论证实现知识体系自主建构。同步推进翻转课堂改革,如在茶文化模块实施分组研习展示与知识竞答机制,将单向传授转化为能力培养场域,有效提升知识迁移效能。
教学反思与改进路径:针对部分学生存在案例感知敏锐性不足的现状,亟须从以下维度优化教学设计体系:其一,持续完善案例资源库建设,重点开发契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化微型案例集群;其二,着力构建“线上资源支撑+线下深度研讨”的融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双空间联动机制强化教学交互效能;其三,深度解构饮食文化中蕴含的人类学意涵与社会学价值,形成跨学科知识融通的教学模块;其四,整合虚拟现实等沉浸式技术手段,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场景,切实增强课堂内容感染力与学习体验吸引力。
二、以生为本:做有温度的育人者
学生是课堂的核心,我始终以“显微镜”之细致观察其需求,“望远镜”之远见规划其成长:
1.需求之精准捕捉:每学期伊始,通过问卷调查及课后访谈,深入了解学生之职业规划,并据此提供针对性建议。例如,针对有志于企业合规领域之学生,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之实务内容。
2.答疑之“零距离”:坚持实行课后“答疑”制度,建立微信答疑群组,为有需求之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
3.情感之双向流动:重视课堂语言之温度,以“我们一起来探讨”取代“你应该记住”,以“我讲明白了吗”取代“你听明白了吗”,通过分享法律人之职业坚守故事,传递法治信仰,提升学生之法商,通过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文化故事,传递饮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反思与改进:曾因教学任务繁重而忽视了个别学生之差异化需求,未来需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动态跟踪学生之进步,同时优化课堂节奏,为“慢热型”学生预留充足之表达空间。
三、知行合一:以专业与真诚赢得信任
经济法的教学不仅涉及知识的传授,更关乎法治精神的培养;饮食文化概论的教学不仅包括理论的讲解,更承载着文化价值的传递:
1.德育的潜移默化: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过程中,结合“预付式消费维权难”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讲解“饮食与健康”时,结合学生对外卖的偏好数据,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在传统节日美食的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教育。
2.亲身示范以引领: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深化“知行合一”的理念。
反思与改进:在同时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下,我有时会遇到备课时间被压缩的困境。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未来我需要更加优化时间管理策略,确保每一节课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准备和“精心打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此外,我的法律案例资源库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扩充,以保持其时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尚未完全激活,这提示我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未来方向:持续迭代,打造“金课”
技术赋能升级:探索AI辅助教学工具(如法律条文智能检索系统,学习通中设置AI助教答疑解惑),提升课堂效率;
个性化培养深化:基于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分层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实现精准化教学。学习青年学习力课程,进一步了解00后的特点与喜好,利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设立目标,以期改变个别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情况。
近十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航者。十年教学路,让我愈发坚信: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以“工匠精神”深耕,用“育人情怀”浇灌。未来,我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引,在专业精进中保持热爱,在育人实践中传递温度,努力成为受学生尊重、让家长放心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