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师发展 >> 正文

杏坛论教·课堂新篇 施丽娜:十年职场转身,我在讲台找回初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7-09 [来源]: [浏览次数]:

十年职场转身,我在讲台找回初心

管理学院工商教研室  施丽娜老师

站在讲台上的第四年,每当看到学生们眼里闪烁的光,我总会想起2021年那个盛夏拖着装满职场文件的纸箱走出写字楼、走进大学校园的瞬间。那时的我不会想到,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竟让我在三十多岁的年纪,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坐标。

一、十年职场路:在繁华里遇见迷茫

2011年本科毕业时,我攥着经管类专业的毕业证,心里装着一个讲台梦。但命运总爱开玩笑,考研调剂的结果与预期相去甚远,年轻气盛的我一时赌气,放弃了从教的念头,一头扎进了职场。

这一扎,就是十年。

最初在企业做行政时,我每天穿着高跟鞋穿梭在各部门之间。记得有次为了筹备年度会议,连续三天只睡四个小时,核对参会名单到凌晨三点,手指在键盘上敲出的声响成了深夜唯一的陪伴。后来转做规划岗,跟着团队跑遍了几个城市做项目调研,在零下十度的工地上啃过冷面包,也在暴雨天抱着文件袋在街头狂奔。

三十岁那年,我已经做到了部门副主管,带着五个人的小团队,年薪是刚入职时的三倍。但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写字楼外的车水马龙,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每天的工作变成了写不完的汇报材料、应付不完的人际关系,当初对职业的热情早就被消磨殆尽。

最让我挣扎的是职业瓶颈。领导找我谈过三次话,暗示想往中层走就得学会“站队”,可我骨子里实在学不会那些弯弯绕绕。有次部门聚餐,看着同事们围着领导敬酒说场面话,我借口去洗手间躲在楼梯间给闺蜜打电话,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

那时大女儿刚上幼儿园,小女子还在肚子里,正好赶上疫情,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考了研究生。每天早晨5点起床就开始在卧室支起小桌子做题,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那种兵荒马乱的日子,现在想起来还会鼻头发酸。

二、初登讲台:把学生当成并肩作战的伙伴

2021年秋天,我第一次以教师身份走进教室时,手心全是汗。站在讲台上往下看,几十张年轻的面孔让我想起刚入职时的自己—眼里有光,却也藏着对未知的忐忑。

其实转行前我做过很久的心理建设,很多年没进过校园,面对科研考核更是一头雾水。有次院里开会讨论课题申报,前辈们聊的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对我来说像听天书,散会后我在走廊里站了很久,第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选择。

但企业经历教会我的沟通技巧,意外成了教学中的秘密武器。我从不把学生当成需要被管教的孩子,而是视作刚入职的同事。记得给专升本班上第一堂课时,有个男生在后排偷偷玩手机,换做其他老师可能直接批评了,但我走过去笑着说:“这款软件我以前做项目时也常用,不过它的云端同步功能有个小bug,要不要我教你怎么避开?”男生愣了一下,红着脸把手机收了起来。

专科班的孩子们尤其让我心疼,他们课程排得密,周六要补课,放假前还要实训。印象中有个叫小林的男生总在实操课上睡觉,后来我才知道他白天上课,晚上做兼职攒学费。我把自己以前考的职业资格证教材送给了他,告诉他:“职场里拼的不只是学历,手艺人走到哪都有饭吃。”

现在办公室抽屉里总放着几颗大白兔奶糖,那是学生们塞给我的。有次讲PPT设计时提到自己喜欢收集复古海报,下课时课代表突然递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是全班同学手绘的复古风格笔记封面。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里,藏着比任何奖杯都珍贵的认可。

三、讲台疗愈:从“赚钱机器”到有温度的人

学校里细碎的温暖,比任何绩效奖金都让人踏实。以前在公司,生病时收到的只有带病坚持工作的表扬,业绩突出时奖励的购物卡总带着继续加油的暗示。可在这里,学生们记得我随口提过的喜好,会把家乡的红枣、桃子等塞进我手里,说“老师要注意身体”。

现在的我学会了在课堂上放慢节奏。教学生制作PPT报告时,我没有直接念教材,而是拿出几年前写砸的请示报告复印件:“你们看,这里把‘莅临’写成‘临莅’,让我被领导当众批评,后来我就养成了每句话读三遍的习惯。”学生们笑着起哄,却把这个细节记在了笔记本上。有个女生课后私信我:“原来老师也会犯错,突然不害怕写报告了。”

人生不是只有升职加薪一条路,当我讲到在物业工作时,曾为了帮业主找回走失的老人,在暴雨里调了三小时监控,台下的学生们突然鼓起掌来。看着那些若有所思的面孔,我突然明白,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分享生命经验。就像现在办公桌的抽屉里,总躺着学生塞来的小礼物,这些带着体温的物件,正在慢慢融化我十年职场结下的硬壳。曾经那个只会盯着KPI的“赚钱机器”,终于开始学着感受清晨的鸟鸣、课堂的笑声,还有哪些藏在细节里的、滚烫的善意。

四、教学探索:在碰撞中寻找教育的模样

现在的教案本上,除了教学大纲,还贴满了各种便利贴——蓝色的写着学生反馈,黄色的记着突发灵感,粉色的是需要改进的问题。

专科班的实操课总让我惊喜。教Excel函数时,有个女生突然举手:“老师,能不能用我们追星的数据做案例?”于是我们现场用她偶像的微博话题数据做了可视化分析,整节课的笑声差点掀翻屋顶,后来她把作业做成了一份完整的粉丝画像报告。

但理论课还是让我头疼。有次讲《薪酬管理》,发现后排有五个学生在低头刷手机。下课后我留了张纸条在黑板上:“明天我们用一节课时间,聊聊你们觉得最好的薪酬管理方式是什么。” 第二天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纷纷表示“别让我们写 5000 字读后感”“抽查提问前给个眼神暗示”…… 那些稚嫩的表达里,藏着最真实的教学需求。

我开始在每节课留五分钟时间,有学生说想创业卖手作饰品,我把以前做市场调研的方法教给她;有学生纠结要不要专升本,我介绍她和研究生师兄师姐联系。这些超纲的对话,反而让课堂纪律好了很多—当学生觉得你懂他,自然会认真听你说话。

关于那几个长期缺课的孩子,我试着给他们发过微信:“我每周大部分时间都办公室,随时欢迎你来聊聊,哪怕只是吐槽。”一个周三的下午,那个总不来上课的男生真的来了,和我一起畅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说:“老师,我虽然成绩不好,但我真的很努力的在学会挣钱。”原来坚硬的外壳下,藏着这样柔情。

五、未完待续:在教育里重新生长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到十年前写在日记本上的话:“如果有天能站在讲台,一定要做个让学生记得住的老师。”现在的我终于可以笑着给这句话画个对勾,教育从来不是急功近利的事业,就像我种在窗台上的绿萝,慢慢长,总会枝繁叶茂。

现在依然会想起职场的日子,但不再有遗憾。那些熬夜改方案的夜晚,那些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的瞬间,都成了讲台上的养分。我会告诉学生职场的残酷,也会教他们保护初心的方法,因为我知道,从校园到社会的这段路,需要有人扶一把、领一程。

下课时常有学生问我:“施老师,你后悔放弃高薪来当老师吗?”我总会指着窗外的玉兰花说:“你看它们春天开花,夏天结果,从不会纠结哪个季节更重要。”就像现在的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站得多高,而在于能否照亮身边的人。

这个讲台,是我迟到十年的答案,也是正在写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