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七场高水平的讲座,让我的思想又一次升华,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辅导员骨干培训班,2010年在北京,我全面、系统的接受了网络博客的培训,受益匪浅,这几天在南开大学的学习为我开启了另一扇窗。
热播的情景剧《爱情公寓》,轻松幽默,我每集都看,并且很快成为粉丝,直到有一句台词的出现让我大跌眼镜,胡一菲博士毕业后,大家为她庆贺,陈美嘉解释道,胡一菲终于是教师了,是站在讲台上的那种,不是从前的辅导员。我就喷了,辅导员难道不是老师吗?辅导员难道就不开课了吗?辅导员除了在七杂八的事,难道就不搞科研了吗?辅导员难道不是职业吗?辅导员的工作难道这么压抑吗?真正从事辅导员的人才有发言权。
什么是辅导员?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职业什么人都能干,无论是社会上其他职业者还是校园里的个别领导和专业教师,我经常听到他们说你们不就是哄着学生玩,看好了别出事就行。很多博士、硕士毕业后把辅导员工作当作就业的途径,打转专业教师的擦边球,而我们自己也时常把辅导员工作比喻成大保姆、大管家、救火队,辅导员被戏称为“孩子头”。学风考风、党团建设、安全稳定、就业创业、校园文化、宿舍管理、征兵献血、扶贫助困、奖励惩罚等等,只要与学生一切相关的工作,都要有辅导员来承担。前几天在某校论坛看到一篇文章《找辅导员》,感受颇深,文章里面列举了学生发生的种种事件,无论是谁第一句话都会说“去找辅导员”,所有的工作的压给了辅导员,学生犯错被抓住之后,第一句会问“你辅导员是谁?”校园里,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接触时间最长的是辅导员,感情最深的也是辅导员,当学生出现状况后第一个想到的还是辅导员,辅导员俨然成为了校园里最火的词汇。 全国有10.6万人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有3.7万兼职辅导员,这支十四万人的队伍服务着全国3600多万名大学生,这支十四万人的队伍为校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做着巨大的贡献,这支十四万人的队伍,坚守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线。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要求这支队伍必须年轻化,我们很多同事都刚参加工作,有精力,有想法,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这为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朋辈式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90后的同学接受认可,情感沟通是思想引领的前提,朋友之间的交流要大大胜过说教者的指导。
从辅导员发展道路中能看出其内涵的不断变化,1952年,国家提出要在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195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向当时的教育部提出试点请求,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主要做政治工作。1961年,党中央庐山会议上出台专门文件,提出在各高校设立专职辅导员,并得到实施;1978年,国家教委出台文件,在高校恢复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工作不在仅仅停留在政治工作上,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变。1987年,也出台过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政治辅导员工作定位依旧没有变。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比如帮困工作、心理辅导、职业辅导等工作也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一部分。 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越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0年、2004年分别出台文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04年16号文件,拓展了辅导员职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职能写进了文件,并从很多方面为辅导员的出路和保障作出了努力。
辅导员的工作是崇高的,职责第一条就是引领大学生思想,但现实工作中,确实有很多繁琐的事情分散我们的精力,怎么调节好自己的时间和工作,这是我和所有兄弟姐们要考虑的,十八大结束了,怎么规划自己未来十年的工作生涯,怎么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辅导员,怎么围绕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开展工作,怎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去重新梳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老师今天说了一句朴实而又分量很重的话给出了答案,“辅导员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就行的,也不是干成什么样都行的。”